高中二年级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每个学科都有了初步知道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将来的进步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范例》,帮你金榜题名!
1.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范例
1.牛顿第肯定律:所有物体总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状况或静止状况,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况为止.
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无需力来保持.
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牛顿第肯定律不可以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打造在很多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大家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办法:通过察看很多的实验现象,借助人的逻辑思维,从很多现象中探寻事物的规律.
牛顿第肯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可以简单地觉得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肯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状况或静止状况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所有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状况及运动状况无关.因此说,大家只能“借助”惯性而不可以“克服”惯性.
水平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水平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
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了解了力,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剖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了解了运动,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状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有哪些用途成效,特别应该注意不可以把ma看作是力.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成效.即用途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成效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成效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一直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哪些用途力与反用途力一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用途在同一直线上.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有哪些用途是相互的,因而力一直成对出现的,它们一直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用途力和反用途力一直同种性质的力.
用途力和反用途力分别用途在两个不一样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成效,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重压FN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
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重压FN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况还是超重状况,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改变,只不过物体对支持物的重压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降低”都是超重;“加速降低”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在完全失重的状况下,平时所有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7、处置连接题问题----一般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2.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范例
1、实验目的
1.用实验的办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为抛物线.
3.依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2、实验原理
1.借助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2.打造坐标系,假如轨迹上各点的y坐标与_坐标间的关系具备y=a_2的形式,则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3、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方木板、铁架台、坐标纸、图钉、重垂线、三角板、铅笔、刻度尺.
4、实验步骤
1.安装调平
将带有斜槽轨道的木板固定在实验桌上,其末端伸出桌面外,轨道末端切线水平,如图所示.
2.建坐标系
用图钉将坐标纸固定于竖直木板的左上角,把木板调整到竖直地方,使板面与小球的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平行且挨近,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O,O点即为坐标原点,用重垂线画出过坐标原点的竖直线,作为y轴,画出水平向右的_轴.
3.确定球的地方
将小球从斜槽上某一地方由静止滑下,小球从轨道末端射出,先用双眼粗略确订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某一_值处的y值,然后让小球由同一地方自由滚下,在粗略确定的地方附近用铅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通过的地方,并在坐标纸上记下该点.用同样的办法确定轨迹上其他各点的地方.
4.描点得轨迹
拿下坐标纸,将坐标纸上记下的一系列点,用平滑曲线连起来,即得到小球平抛运动轨迹.
5、数据处置
1.计算初速度
在小球平抛运动轨迹上选取分布均匀的六个点——A、B、C、D、E、F,用刻度尺、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已知g值,借助公式y=2gt2和_=v0t,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后算出v0的平均值.
2.验证轨迹是抛物线
抛物线的数学表达式为y=a_2,将某点的坐标_、y代入上式求出常数a,再将它他点的坐标代入此关系式看看等式是不是成立,若等式对各点的坐标近似都成立,则说明所描绘的曲线为抛物线.
6、误差剖析
1.斜槽末端没调水平,小球离开斜槽后不做平抛运动.
2.确定小球运动的地方时不准确.
3.量取轨迹上各点坐标时不准确.
7、需要注意的地方
1.实验中需要调整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
2.方木板需要处于竖直平面内,固定时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竖线是不是竖直.
3.小球每次需要从斜槽上同一地方滚下.
4.坐标原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出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
5.小球开始滚下的地方高度要适中,以使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由坐标纸的左上角一直到达右下角为宜.
6.在轨迹上选取离坐标原点O点较远的一些点来计算初速度.
3.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范例
1、教学目的
1.理解功的定义:
了解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原因,了解做功和工作有什么区别;
了解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学会功的计算:
了解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play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了解功是标量。
可以用公式W=Fscosplay进行有关计算。
2、重点、难题剖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点的基础上学会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题。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题。
3、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
4、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大家并很熟悉,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常识,今天大家又来学习功的有关常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大家对功的认识再提升一步。
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定义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定义密切有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哪个对哪个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假如一个物体遭到力有哪些用途,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与同学一块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不是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不是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不是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剖析一个力是不是对物体做功,重点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不是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怎么样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假如细绳斜向上拉滑块,这样的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块剖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cosplay。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play
再依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须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能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大家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假如大家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play,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play。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常见意义。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play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下面给出F=100N、s=5m、=37,与同学一块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便捷起见,起名字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
1J=1Nm
3.正功、负功
第一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play的可能值与学生一同讨论。从cosplay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的取值范围,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90时,cosplay为正值,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90时,cosplay=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180时,cosplay为负值,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4.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范例
教学目的
1.了解力的定义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知道重力产生是什么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定义.
3.知道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用途.
教学重难题
1.力的定义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是什么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定义,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用途.
教学过程
[常识探究]
1、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什么用途成效.
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挨近磁铁时;
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地方放一块磁铁;
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小钢球的速度愈加大;
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有哪些用途成效有:使物体的运动状况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素提炼]
1.力的特质
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用途,力不可以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大家谈到一个力时,肯定同时具备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力的相互性:力一直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矢量性:力不只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有哪些用途成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况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须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无论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况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办法
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常画在力有哪些用途点上.
注意标度的选取应依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通常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画同一物体遭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用途点.
2、重力
[问题设计]
秋季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一直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一直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讲解产生上述现象是什么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遭到地球的吸引用途.正是因为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素提炼]
1.重力概念: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遭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缘由: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遭到的力.但不可以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址,重力的大小与水平成正比,不同地址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
4.方向:重力的方向一直竖直向下的.
5.用途点:在重心上.
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用途点.
重心地方与水平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水平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点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
5.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范例
常识目的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的
进一步练习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的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办法.
教学建议
教程剖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定义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要紧首要条件.教程主要有两个要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教程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同意,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依据具体的实例,进一步突出了“图像一般是依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要紧看法,并非常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后,讲解了从简单状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置办法,即有的变速运动一般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置.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质运动的状况,让学生自己打造图像,领会打造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的学习,也要通过剖析具体的实例,认真领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征,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教学难题:对图像的处置.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程图2—15的动态成效领会速度——时间图像的打造过程.
2、提问:怎么样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什么样的?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成效〔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状况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打造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成效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哪些特征?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征.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状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状况.
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察看汽车的速度表和我们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